正值2020年“招考季”。
高考也被看做是人生主要的迁移转变点,牵动着万千学子的心。
回溯古代,科举是学子出仕的紧张路子,也同样出身了浩瀚德才兼备之能人志士。
这才有了“十年寒窗苦读日,目前金榜题名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千古名句。
合肥这片地皮上,就曾经出身过卢储、李群这样的状元郎,也有包令仪、包拯这样的父子同登进士科的佳话,他们曾为国效忠,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新时期下,人才更加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
本日的合肥,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大批的高学历人才落户合肥,为这座城市带来了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状元的故事李传玺_文化合肥丨历史上合肥出过4名状元郎包拯父子同登进士科 综述范文

这个夏天

就让我们一同回顾

合肥历史上的栋梁之才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过许多选拔人才的制度。
而科举考试则始于隋朝隋炀帝年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多年。
中国的历史上一共产生了600多名状元,个中安徽区域一共有28位。

而据考证,合肥则一共涌现过4位状元郎。
有人说,就只有4位这么少吗?研究合肥状元的专家、安徽省委统战部二级巡视员李传玺见告我们,“这已经不少了。
要知道状元可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全国第一名,全国的诗人都以考取状元为终极目标,严格定义上来说,这和现在的高考还不同,一定要类比的话,更像是参加全国公务员考试,总成绩拿了第一名的人。

庐州四位状元郎

赶考趣事典中藏

01

卢储:昔年将去玉京游 第一神仙许状头

这第一位状元则是安徽状元第一人,卢储。
“之前大家都以为李群才是安徽出的首位状元,但据我考证,卢储才是安徽状元第一人。
”之以是有这样的结论,李传玺是经由严格考证的。
卢储在《全唐诗》里只留下两首诗,个中一首就提到了他的老丈人李翱。
而根据韶光,李翱那时正在庐州做官,卢储前去找他“投卷”。
李传玺认为,在古代,如果不是本地人,是不可能舍近求远跑去“投卷”的,再加上史料记载卢储本便是“江淮人氏”,因此剖断他便是合肥人。

而卢储投卷后,还造诣了一段择婿的佳话。
据《催妆》注记载,一天一个叫卢储的举子来李翱家投卷。
李翱却恰好有事外出,就将卢储的诗赋文章都放在桌子上走了。
李翱的大女儿适值走进来,看到了父亲留下来的这些文章,一下子就被里面的笔墨迷住了,从头到尾读了好多遍。
等到李翱回来,女儿跟父亲说,这个人肯定会考中状元的。
李翱也看出了女儿对卢储的仰慕之情,再加上卢储给他留下了温文尔雅、一表人才的好印象,他也心生好感,决定把女儿嫁与他。

第二年,卢储果真高中,他不忘李翱的提拔之恩,当然也没有忘却李家大小姐的一见钟情,才发榜来不及在京城庆贺,就赶到李家迎娶。
洞房花烛夜时,卢储还写了一首诗送给自己的新娘:“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神仙许状头。
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

古人都说人生有三大喜事,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卢储更是一次完成了人生最主要的两件,羡煞旁人。

四古巷,墙上题字为杨振宁写的《归根》诗。
高博/摄

02

李群:庐州才子山中隐 省试一举中头名

提及合肥籍的状元,李群算是最早被大家所熟知的。

多年前,被称为“合肥通”的牛耘先生长西席就曾经撰文,“相传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合肥直到两百多年往后,唐代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出了第一个状元,名叫李群,官至户部员外郎。
又隔两百多年,即北宋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才出了第二个状元杨寘,官任颍州通州。
”以上这段笔墨引自南方出版社的《人文合肥·合肥胜迹》一书中之《四牌楼的悠悠往事》。

正如牛先生长西席所述,李群是在唐朝长庆四年(824年)甲辰科的状元。
虽然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但李群却与其他学子不同,是个“另类”。
他从前与杨衡、符载、王简言同隐于庐山,号称“山中四友”。
由于过于精良,四人的隽誉很快便传到了京城,被当时的中书舍人李宗闵知晓。
李宗闵说,如果皇上让我主持考试,选拔进士挑出状元,这四人我一定让他们全部都中状元。

之后,李宗闵任主考官,李群独自一人离山,到京应试,真的一举夺魁。
而这一段上京赶考之路还有一个小插曲。
当时李群得到后就立即从庐山出发,但庐山地处江州,李群紧赶慢赶,感到京城时,考试已经开始,贡院的大门也已经锁了起来。
李群没有离开,而是敲开了大门,和看门的人说出自己的来历。
那人瞧着李群边幅秀美,气质非凡,就让他前辈去,自己去申报请示李宗闵。
李宗闵一听大喜,心想终于诱出了一位贤人,虽然已经开考,但唐朝之前也有开考迟到被赞许参考的先例,还得了状元,就依照先例放李群进来。

据史料记载,李群起初担当的是奉先县丞,至大和五年(831年)任拾遗,后提为户部员外郎,至去世。

03

杨寘:辞官应考连中三元 仁宗见闻喜形于色

在牛先生长西席的文章中,我们可有看出实在除了李群之外,还有一位状元,便是杨寘。

杨寘也算是历史上一个传奇人物。
他在科考中一次“连中三元”。
所谓“连中三元”,是指在科举的三级考试中,都得到了第一名,即乡试中的解元,会试中的会元,殿试中的状元。
要知道,中国历史上一共只出了十六位“三元”,而杨寘便是个中一位。

北宋一位主要的人物王安石,大家都很熟习,而他则是和杨寘是同年参与科考的学子,且一同进入了殿试的前四名。
据宋代王铚《默记》记载,庆历二年(1042年)殿试结束后,主考官把前几名的卷子呈给宋仁宗审阅,考官拟定的名次为第一名王安石,第二王珪,第三名韩绛,第四名杨寘。
仁宗看到王安石的卷子中的一句话“童子其朋”,很不高兴,就想把王安石的名次与第二名调换,而第二、第三名是当时已经有官职在身的王珪、韩绛,根据宋朝科举制度的规定,有官身者参加科举不得为状元。
于是排名第四的杨寘就这样被提到了状元的位置,而王安石则变成了第四,就这样就失落去了得手的状元。

实在杨寘的三篇文章都写得极好,还深得宋仁宗的喜好。
据《宋史·杨寘传》载,“既试崇政殿,帝临轩启封,见名喜动于色,谓辅臣曰:‘杨寘也。
’遂擢第一,公卿相贺为得人”。

04

伍乔:淮人无出己右者 不知何处好消忧

“淮人无出己右者”是南唐惟一有记载的状元伍乔的自夸。
据《庐州府志》载:其墓在城南马厂岗,有农夫种田得碑为证,其母墓在柴埠渡南岗。
又现在庐山网站载其《题西林寺水阁》一诗:竹翠苔花绕槛浓,此亭幽致岂曾逢。
水分林下清泠派,山峙云间峭峻峰。
怪石夜光寒射烛,老松秋韵冷和钟。
不知来往留题客,谁约重寻莲杜踪。
在这首诗下注释,伍乔,安徽庐江人。

伍乔自幼聪颖非常,且好学。
市价少年,便口出豪言:“淮人无出己右者。
”他不知足当地的师资和学习条件,便溯江而上,到庐山求学,苦节自奋。
南唐大保十三年(955年),开科大试。
伍乔在僧人帮助下,独身只身赴金陵赶考。
结果不负众望,他一举中试,初选入围,名列第三。
根据南唐科考老例,主考官要宴请初试入围者,且要现场赋诗作文。
一开始,按初试成绩,第一名宋贞不雅观坐首席、第二名张洎、第三名伍乔依次而坐。
酒过数巡,伍乔呈上自己的新作《八卦赋》,主考官阅罢,连连拍案喝采,并立马邀伍乔坐首席,宋贞不雅观、张洎次之。
不久,复试出榜,伍乔名列第一,荣登皇榜之首。
当朝天子中主李璟也是一个大墨客,御览伍乔的《八卦赋》,赞其笔墨清丽精髓精辟,逻辑构造严谨,实难堪得的好文章,便降旨将其文刻于碑石,立于国学门外,“以为永式”。

但高中状元后,伍乔却并没有得到重用,只是把他外放歙州当司马,这在当时是一个闲职。
四年后,和他同年擢第的张洎却深得皇上眷宠,官至翰林学士。
于是他便写《寄翰林学士张洎》诗一首,表明心迹,试图请张洎向朝廷进言,让他回京城任职。
其诗曰:“不知何处好销忧?公退摧樽即上楼。
职事久参侯伯幕,梦魂长达帝王州。
黄山向晚盈轩翠,黟水含春绕郡流。
遥想玉堂多暇日,花时谁伴出城游?”张洎接到这首诗颇感意外,只管当年伍乔把他挤到第三,但他此时却为伍乔对自己的信赖所冲动,便积极向皇上进言,荐举伍乔文才。
交泰二年(959年),朝廷诏伍乔进京,官封考功员外郎,继迁户部员外郎。

父子兄弟同登科

重教兴学育英才

合肥历史上人才辈出,不仅仅有状元,还有很多进士,之以是能有这样出色的文化成果,和本地的办学是分不开的。

前段韶光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宋仁宗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剧中也可以看出,北宋是一个风清气正、重文轻武、秘闻深厚的期间,因此也才会有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都出自这一期间。
这一期间,合肥历任地方官员也都十分重视兴办官学,许多有识之士志愿出资兴建私学,教诲发展逐渐呈现均衡态势,为合肥地区培养出浩瀚人才。

1044年,宋仁宗诏令各地办学,奉养地方州郡“无不有学”。
合肥为庐州治所,既有州学,也有县学。
当时,卖力官学管理的官员由朝廷任命,州学职官被称为“教授”,县学被称为“教谕”。
最初,这二者均有州县的最高行政主座兼任。
到了1086年,朝廷正式设置“庐州教授”一职,选拔京官充任。
两宋期间,出任庐州教授的先后有52人。
个中比较有名的有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倡导反常传授教化法的吴俦,宁去世不降金人的杨邦乂。

庐州官学的发展还培养出了包拯、马亮、姚铉等一批精彩人才。
科举是那时学子出仕的紧张路子。
宋代教诲发达,包拯等庐州士子也是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
这一期间,考中进士者人数浩瀚,远超隋唐期间。
有文献可考的进士有31人,合肥县22人,庐江县9人。
这一期间,合肥还涌现了一些父子、兄弟同登进士的科第世家。
如合肥的包令仪、包拯父子,马亮、马仲甫父子,杨察、杨寘兄弟;庐江的王之道、王之义、王之深兄弟三人同年及第,人称其家为“三桂堂”,而王之道、王蔺也是父子进士。

虽然上面提到了杨寘,但不得不再说一说杨察、杨寘这两兄弟的故事。

杨察是杨寘的哥哥,并且早于他参加科举。
他们的父亲过世得早,母亲知书达理,教他们读书,管束甚严,还聘了老师来家里施教。
明道二年(1033年)乡试,杨察便得了个第二名。
这在当时已经非常光彩,但这位母亲却为儿子没有能得到第一而生气。
当杨察回来时,母亲脸对着墙壁不理睬他,还说“你真令我失落望,连乡试都居人之下,到了会试、殿试你又该若何,我真替你担心。
”转头就对一旁的小儿子杨寘说,“你给我听着,你不能像你哥哥那样,到你应试时,你必须考第一。
”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杨察得到了榜眼,而杨寘在那之后真的高中了状元。

时势变革和教诲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人才的发展。
隋唐五代期间,合肥地区呈现出一大批军政人物和文化精英。
庐州精彩人物有樊子盖和陈稜、陈岘文父子。
他们或大胆善战,或精于吏治,或长于诗文,生动在历史的舞台上。

不拘一格降人才

打造逐梦养人之城

韶光回到当代,谈及合肥籍人才,杨振宁当仁不让,他也是名副实在、重于泰山的国之栋梁。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生于合肥,大家只知道他是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的得到者,但他的造诣究竟有多高,为何会受到全天下的尊重,很多人并不清楚。
1957年,在瑞典举办的诺贝尔奖颁奖庆典中,两位华人物理学家备受瞩目,他们便是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
他们俩凭借“弱相互浸染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得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也是华人第一次得到诺贝尔奖。
除了诺贝尔奖,杨振宁还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造诣,例如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和杨-巴克斯特方程式等。

1976年,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丁肇中教授曾评价道,“中国人在国际科学上建立不朽之功绩者,乃杨振宁始。

提及培养人才,合肥之以是成为“科教之城”“创新之都”,都离不开一所高校——中国科技大学。
自1969年至今,中科大落户合肥,生根、萌芽、着花、结果,茁壮发展,如今早已是硕果丰盈、桃李天下。
五十年来,中科大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天下精彩科技人才,如863操持航天领域首席科学家、神舟载人飞船运用系统首任总设计师龚惠兴,神舟飞船副总设计师郑松辉,中国第一款打算机通用中心处理器“龙芯”1号紧张设计者胡伟武,中科院院士、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中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中科大独占的创新文化也早已融入了合肥的血脉之中。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布告在察看安徽时指出,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是一片创新的天地。
本日,合肥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履行年夜大好人才引进操持,聚焦主导家当,出台让人才更有得到感的精准政策,打造有吸引力的“养人之城”。
多年来,合肥武断不移履行人才优先计策,不断深化系统编制机制改革,搭建人才发展平台,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真正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养人”热土。

创新驱动发展,人才驱动创新。
合肥,已连续两年跻身“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国城市”评比前三甲。
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正成为越来越多追梦者的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