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祠堂又称为宗祠、家祠、家庙、祠室、祖庙,是是由同一个先人所生的血缘支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供奉先人神位、敬拜家族先人的的地方,是列祖列宗神灵的安息之所,也是举办家族事务的公共场所。

祠堂祖宗牌位图片_祠堂祖先神位若何排列 申请书范文

祠堂按等级制度又可分为官庙、公祠和民间祠堂;祠堂按家族人口繁衍又分总祠、支祠、分祠、享祠。

祠堂抽芽于氏族公社解体之后的夏商周,到宋代才形成比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期间发展到了高峰。

祠堂作为封建家族制度下所形成的产物,供奉先人神位、敬拜家族先人是她最初始也是最主要的功能。
那么祠堂的先人神位如何排列?

先人神位的排序是左昭右穆。

昭穆是我国古代的宗法制度,指宗庙、墓地、神位的旁边辈次排列,左为昭,右为穆,故称左昭右穆制。

昭穆制源于母系氏族社会二辈制族外婚。
每个氏族内男女各有两个辈份,两个氏族同辈异姓才可以通婚,子女的世系按母亲的世系决定。
父子属于不同氏族,是昭穆制的根本意义。

古人在室内的位次以东向为上,其次才是南向、北向和西向。
之以是以“昭穆”来命名,可能是由于南向之列正面朝阳而通亮,故称“昭”,昭有明义;北向之列正面背光而冥昧(幽暗),故称“穆”,穆有冥义。

在这里,昭穆仅仅是旁边的代称而已。
不过,春秋期间的昭穆还有尊卑之意:古人尚左而下右,南向为尊,北向为卑。

1、宗庙排位:《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
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
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意思是说,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亲疏贵贱。

2、墓地排位:墓地葬位也同样讲究左昭右穆,开山祖师或本支先人葬中间,之后的先人以左昭右穆为旁边次序。
在敬拜时,子孙也要按照这样的规定来排列次序,用以分别宗族内部的辈分。

3、神主排位:祠堂是先人的神灵所聚之地,以是祠堂里供设先人的神主牌位。
大殿正中设正龛,旁边各设配龛。
它像附着在墙上的小殿阁.神主摆在阁中。
后来有的用大长方形木桌,将神主摆设在桌上。

一样平常祠堂的正龛每每是供从现在的长辈算起的考(父)、祖、曾祖、高祖四世的神主,五世后则将神主迁到配龛上去。
开山祖师是百世不迁的,永久摆在正龛上。

祠堂先人神主牌位置摆放的次序依据的是昭穆制。
古人云:“自开山祖师之后,父为昭,子为穆。
”意为开山祖师在宗庙中居中,东向;下面子孙分别排列旁边两列,左为昭,朝南,右为穆,朝北;开山祖师之子为昭,开山祖师之孙则为穆;开山祖师孙之子又为昭,开山祖师孙之孙又为穆。

父为昭,子为穆;世系上从第二世起的偶数代(辈)为昭,奇数代(辈)为穆(即:二世为昭,三世为穆;四世为昭,五世为穆;六世为昭,七世为穆;二四六世为昭,三五七世为穆);先世为昭,后世为穆;长为昭,幼为穆;嫡为昭,庶为穆。

昭穆排序中,父子始终异列,祖孙则始终同列。
《礼记·祭统》说:夫祭有昭穆,昭穆者,以是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

在古代,敬拜列为五礼之首。
五礼为我国古代礼仪的总称,即以敬拜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来宾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

而敬拜之礼务在孝敬,以尽报本之诚,十分讲究敬拜气氛的持重肃穆。
古人认为,先人的灵魂经由敬拜仪式后可以附于神主牌位之上。

神主牌便是一种嵌在木座上的长方形小木牌,有白底黑字,有红底黄字或镀金字,上面写上先人的名讳、生卒年月、配室姓氏、子、孙、曾孙名字,每一对先人一块。

神主牌被认为是始终活着的先人。
敬拜先人便是敬拜先人的神灵。
祠堂内先人的神主牌排位时,按照“左昭右穆”顺序排列。

开山祖师居中,开山祖师以下的男子隔代交替为昭穆两列:即从开山祖师起的二、四、六偶数代(辈)为昭辈;三、五、七等奇数代(辈)为穆辈。
昭居于开山祖师之左,穆位于开山祖师之右。

在祠堂的寝堂内,唐宋往后盛行立先祖塑像,明清则盛行挂先祖画像,民国期间开始挂考妣照片,随着科技的进步,除少量祠堂挂先祖塑像或画像(先祖去世时还没有涌现摄影技能),摄影技能遍及后逝世的先祖普遍挂先照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