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黄陂区西门工商所所长李玉祥介绍,黄陂农贸批发市场占地8000多平米,是黄陂当地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上世纪90年代,该市场只是一个当地菜农自发形成的露天马路市场,有近百户菜农在此扎堆,因缺乏相应监管,卫生、治安环境一度恶化,市场发展陷入困境。

  2003年,当地工商部门牵头,在原址开发兴建蔬菜批发市场,引摊入市,建成封闭经营环境。新市场开业后,仍对周边菜农敞开大门,免收进场费,市场得到快速发展。今年8月18日,市场第二次整修,扩大散户交易区及大型货车停靠区。

卖菜6年当上百万富翁创业励志故事 演讲稿范文

  市场负责人陈绍宜昨日透露,9月1日该市场交易量首次突破200吨,因地理位置优越,该市场已成为武汉连接鄂东、鄂北的重要蔬菜转运站。菜贩大户童桂娥说:“没有市场时我们自己种菜,然后拿到路边摆摊销售,现在我们专门搞批发,开着货车到处收菜,然后转卖到武汉、孝感、大悟等地。”

  陈绍宜介绍,2003年市场刚开业时,只有80多户黄陂本地菜农,而现在已有180户固定经营户、1500多家临时经营户,除了黄陂,还有新洲、孝感的菜农,甚至还有来自四川的打工者。

  当年在路边摆摊卖菜的童桂娥、张铁军、吕运华、付超、戴全金等12人,如今成了蔬菜批发大户,跨入百万富翁行列。黄陂区西门工商所所长李玉祥昨天告诉记者,据该所统计,这12人平均每天的蔬菜交易额在1。5万元以上,保守按10%的利润率计算,每个月毛利4。5万元左右,扣除门面租金、员工工资和运输费等开销,每个月盈利2万元左右,一年下来24万元,6年超过百万。他们当中,起码有四人的身家已经超过两百万。

  菜贩张铁军说:“有了市场生意才好做。以前摆摊,每天只能混个温饱,现在市场的不少菜贩都买了房子车子,真正富起来了!”

  菜场这样炼就百万富翁

  2003年市场开张,短短6年时间,一批马路菜贩如何变成了百万富翁?记者昨日采访了市场负责人、牵头促成此事的工商部门以及多位摊贩,试图从中找到答案。

  好环境低门槛

  180户固定摊贩,1500多个临时经营户,在2003年新市场开张前,陈绍宜可不敢想象市场会如此火爆。“以前都是黄陂本地人,,只有七八十户。现在数量增加了一倍,不少是黄陂周边的菜贩。”

  “这个市场门槛低,没有进场费,门面租金也不贵。”菜贩张铁军至今还记得第一天入驻市场的情形,“当时一个小时就签完了合同,大家在路边卖了那么多年的菜,都希望有个安身的地方。”

  记者现场看到,这个市场不但有整齐的门面和停车区,还为摊贩建立了住宿区,“半夜菜卖完了,还可以去宿舍睡觉。”张铁军说。

  以前在马路菜场时,菜贩们经常会遇到小混混“擂肥”或蔬菜被盗的情况,但在新市场不会出现,“这是封闭的市场,保安都是退伍军人,就算门面不关门,也不担心菜丢失。

  ”菜贩童桂娥说。

  树品牌引客源

  黄陂区西门工商所所长李玉祥介绍,此前的向阳街马路菜场,因缺少监管,菜贩与消费者之间经常为缺斤少两扯皮。菜贩不但生意难做,客户也越做越少”。

  2003年新市场创建后,工商部门与市场方要求所有经营户全部使用电子秤,做到诚信经营。“从2003年开张至今,没有发生一起缺秤的投诉。”2008年,该市场被省工商局评为全省文明市场。

  市场形象的树立,加上自身所在的良好地理位置,现在,不仅新洲、武汉市内的菜贩过来打货,就连孝感、红安、大悟、麻城、安徽等地的菜贩也过来交易。

  客源增多,菜贩们生意自然越做越大。该市场成熟后,开始走批发路线,目前市场连接鄂东、鄂北,销售范围覆盖孝感、大悟、红安等地。

  高档菜低价卖

  蒿芭、包菜、红椒……目前武汉市面上的新品菜,在黄陂蔬菜批发市场都能买到。市场负责人陈绍宜说:“我们市场的定位是要做武汉与鄂东北地区的蔬菜转运站,所以品种一定要齐全。”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里的180户固定摊贩,有20多位都单独购买了蔬菜运输车,从白沙洲市场、舵落口市场,以及东西湖、汉南、蔡甸等蔬菜产地进菜。因为直接从菜农地里拿货,这里的菜质量更好,且价格更便宜,比如蒿芭,这里批发价3元/斤,而市内一些市场批发要3。5元/斤。

  昨日9时,从大悟来汉进菜的黄老板告诉记者,以前都是从白沙洲进菜,现在改在黄陂蔬菜市场,“这里价格不比白沙洲贵,关键是这里近,比去白沙洲能省几十块钱的油费,还节约好几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