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王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嫡宗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
在《皇明祖训》中规定,天子的嫡宗子为太子,太子的嫡宗子为皇太孙,如朱元璋嫡宗子朱标为皇太子,朱标的嫡宗子朱允炆(原嫡宗子朱雄英短命)为皇太孙。
亲王的嫡宗子为世子,如靖难之前,燕王朱棣的嫡宗子朱高炽为燕世子。
郡王的嫡宗子为宗子,如秦府永兴昭僖郡王朱公鉐的嫡宗子朱诚澜为永兴宗子。
世子为宗国之储王,封号随国号一个字。如周世子,燕世子等。
宗子为郡国之储王,封号随国号两个字。如怀庆宗子,高阳宗子等。
个中郡王除宗室郡王外,还有元勋郡王。元勋郡王一样平常是开国或靖难的元勋,生封公爵(唯沐英生前为侯),去世后追赠为郡王。(详见前文明朝对元勋外戚最高的奖励———追封民王)
“勋戚大臣无生封王者,唯赠典则有之”,朱元璋仿照汉高祖的“非刘姓不封王”,也采纳类似了非朱(宗室)姓不封王”的方法。
元勋勋戚的王爵只追封(赠)不授封,追封民王是对付他们生前功绩最高的褒奖,最高者的追赠其上三代皆为王。
洪武二十六年定:“公追封為王。侯追封為公。伯追封為侯。合封三代者、照依追贈封爵、一體追封。其襲爵子孫、非建立奇功異能、死活只依本爵”。
这类元勋勋戚去世后所赠的王爵不同宗室王爵,子孙后代如果没有为国家建立大的战功,爵位只能是世袭的公爵,以是除了宗室亲藩之储王(嫡宗子或指定袭封的其他嫡庶子)外,
明朝的公爵世袭制度公爵是明朝元勋爵位中最高的等级,明初非付与“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或“奉天靖難推誠宣力”封号和“上国柱”勋号者不封。(超封者与外戚除外)
明初的公爵和宗室王爵一样也分两种(永乐中后公侯伯超品)
一种是国公,一种是郡公,同为正一品。国公封号一个字(国名),郡公封号两个字(郡名)。
“國初因前代之制、列爵五等。非有社稷軍功者不封。子男後革。所封公侯伯、皆給诰券。或世、或不世、各以功次為差”。明朝从始至终绝大部分授封和追赠(封)的公爵全部是国公。
这些明初因功绩受封(非外戚)国公们,除生前褫夺爵位或被杀者,一样平常都是赐予诰书,世袭爵位,其家族与朱明王朝休戚与共,相伴相生,贯穿明朝始末。由于国公数量太多,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稀少的郡公
郡公本应对照是也是一品元勋爵位,但显得及其稀少。缘故原由是由于明朝郡公大多是在明朝建立之前暨刚刚建立之时,对已经战去世疆场的元勋的一种追赠的公爵爵位,以是在洪武四年十一月大封元勋之时,并没有郡公(两字)爵位,开国六大国公之下而是直接是二十八郡侯。
六位郡公
明朝建国之前追封(赠)的郡公有高阳郡公耿再成,济阳郡公丁普郎,河间郡公俞廷玉(其子俞通海赠虢国公),天水郡公严德,东海郡公茅成。明刚刚建国后,于洪武元年四月追赠一位郡公乃是姑孰郡公陶安。
相对与国公,追赠郡公爵位更像是追赠的民王。只有一世不可世袭,常为虚封。以是明朝初年,取消郡公一爵,往后不再复置,郡国一级最高的元勋爵位由郡侯代替。
国公世子
比拟明朝宗室来说,亲王既是天子庶支宗族的主脉,又是一个亲藩宗国的国王。那么郡王作为本系亲王的庶出支脉,又是一个郡国的国王。
国公郡侯亦是如此,所谓“王公贵族”,明朝国公“食邑”一国,最高者俸禄远超郡王(禄米本色及折色约两千到两千五百石,各府不同,袭封者减半),如韩国公李善长岁俸四千石,魏国公徐达则最高,岁禄达五千石,郡侯则“食邑”一郡,大部分开国郡侯岁俸为一千五百石,少者如汝南侯梅思祖,宜春侯黄彬,河南侯费聚等岁禄也在九百石。
明朝的宗室亲王、郡王是实际赴藩,所谓“明建亲藩,裂土而不临民,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说白了便是养着吃喝,没事生娃。而凭战功授勋的开国公侯则是虚封其领地,在京城建国公府,虽然赐诰书铁券,世袭其爵位,但子孙袭爵者依然要为朝廷当差效力,参与考评。
以是“裂土而封”的宗室王和“滞留京城”的元勋外戚被“同国而封”,但一个在宗藩,一个在京城,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相较韶光不远的:
朱元璋封十九子朱松为韩王(献王),又封李善长为韩国公。朱松为韩国的国王,李善长为韩国的国公。
朱元璋封始封十五子朱植为卫王(改封辽王,即辽简王),又封邓愈为卫国公。
朱棣的儿子朱高熙被封为高阳郡王,至正二十二年处州平叛阵亡的耿再成被追封为高阳郡公。
朱高炽封九子朱瞻垍为梁王(谥庄),可朱元璋爱妃胡氏的侄子胡显又是梁国公。
这类例子还有很多:
滕懐王又为公顾时赠国,赠宁国公王真又为献王封国,英宗封许悼王又为公王志赠国,赠安国公孙忠又为惠王封国,景帝初封沂王即宪宗又为公金朝兴、袁容赠国,初封荣王即徳庄王又为公张玉、姚广孝赠国。宪宗赠宁国公陈瀛又为献王封国,孝宗赠宁国公周能又为献王封国, 如祖初封豫即代简王又为公俞通海赠国,封郢靖王又为公冯国用赠国。
那么宗国的亲王有世子,郡国的郡王有宗子。同样作为“一国之公”的国公和“一郡之侯”的郡侯他们的嫡宗子能不能被称为公世子与侯宗子呢? 根据明太祖朱元璋制订的嫡宗子继承制,理论上公侯爵位继续者也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公侯爵位的“法定”继续人在袭爵前会被付与勋卫或带刀、散骑舍人。这是由元勋子弟担当的亲随侍卫,俸禄每月十到二十石,好处是这些勋贵子弟既可以不用上前哨统兵御敌,又可以在天子身边多多互换“感情”,方便袭爵后被委以重任。
这些元勋子弟组成的勋卫,舍人群体成为保护天子近侍之臣,常常腰挎佩刀随同天子朝会、饮宴。统辖则铨注于锦衣卫衙门。明中期之后,散骑舍人之职逐渐不授,而勋卫和带刀舍人则演化为勋爵应袭子孙例授之职。
如《朱子语类》有言:唐之朝廷有亲卫,有勋卫,有翊卫。亲卫则以亲王侯之子为之,勋卫则以元勋之子弟为之,翊卫则惟其所选。”
清孔尚任《桃花扇·迎驾》:“那几个武臣勋卫,也算不得部院卿僚。”
“算不得部院卿僚”,也就解释明中后期勋卫不是朝廷正式任命的督府部院的武官,而是其祖上元勋武将的司职一种表示:掩护“中心政权”(天子)。在袭爵之前的一种过渡和学习。以是在明朝中后期并没有所谓“公世子”这一种公爵继续人的称呼,他们该当被统称为勋卫。
明朝的两位仅有“公世子”都是在明初被太祖朱元璋“赠与”的,他们两位一位是信国公汤河次子汤輗,一位是魏国公徐达之子徐辉祖。
汤輗,“信国公世子"輗軏是指古代大车车辕前端与车衡相衔接的部分:“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汤和五子:宗子汤輗(明史写作汤鼎)、次子汤軏 、三子汤鼐、四子汤燮 、五子汤醴。
“惟汤信公和子輗已为前军都督佥事,二品矣。卒而赠世子。”
洪武十一年(1378年)汤和由中山侯进封为信国公。
汤和的五个儿子中老大,汤輗做到了正二品前军都督佥事,但洪武十四年,汤輗随大将傅友德远征云南,并逝世于云南。如果大军凯旋,二品的汤輗凭战功也该当封为郡伯。
作为汤和的嫡宗子,汤輗理应袭封信国公,可惜去世于汤和的前边。去世后被朱元璋赠“信国公世子”。
徐辉祖“魏国公世子”徐辉祖,喜好读史的朋友都很熟习,他是魏国公徐达的宗子,初名徐允恭,明太祖朱元璋赐名辉祖。
公元1385年(洪武十八年)徐达去世,追赠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肖像供元勋庙。
在朱元璋亲自撰写御制神道碑文时,太祖手书曰:“生男四人,世子允恭袭”。
以是不知是否是朱元璋“笔误”,如果因此为魏国公徐达被追封为中山郡王,徐达的嫡宗子徐辉祖世袭的话,那按宗室的叫法该当被称呼为“宗子”,但去世赠民王是一种流爵,也便是与宗室王世罔替不同,民王爵位又不能世袭。参照洪武十四年汤輗被赠王信国公世子的例子,连明朝著名史学家王世贞也认为朱元璋该当的的确确是把徐辉祖认定为“魏国公世子”。
洪武十七年(1384年),十六岁的徐辉祖以勋卫署左军都督府事,每月获赐禄米二十石。一年后他的父亲魏国公徐达去世。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十月二十六日,身高八尺五寸,仪表堂堂的徐辉祖袭封父亲的爵位魏国公。
徐辉祖的妹妹徐妙云为燕王朱棣的正妃,以是徐辉祖也便是燕王的大舅哥,靖难之役 时,徐辉祖受建文帝委派率领大军与朱棣的燕军作战,终极失落败。
燕王朱棣入南京后,徐辉祖躲在中山王祠,被下狱鞠问。朱棣召见讯问徐辉祖,徐辉祖表示并不拥护朱棣称帝。朱棣想要杀他,徐辉祖振笔直书:“中山王开国元勋子孙免去世。”
徐辉祖是朱元璋亲指的第二代魏国公,连名字都是圣赐的,徐氏一门与朱明宗室联姻浩瀚,以是朱棣看在徐皇后的面子上,加上徐达是开国元勋之首,终极免其去世罪。勒令徐辉祖返回私宅,革去他的俸禄和爵位。
永乐五年(1407年),徐辉祖病逝,一称被勒令自裁,年约四十余岁。一个多月后,朱棣以“中山王(徐达)不可无后”为情由,命其宗子徐钦继续魏国公。
总结“令典,亲王子曰:世子,礼服视郡王。郡王子曰:宗子,礼服视镇国将军。公侯子应袭者授勲卫及带刀舍人不当言世子也。
“惟汤信公和子輗已为前军都督佥事二品矣,卒而赠世子。又髙帝御撰中山王神道碑曰:世子辉祖袭,想国初之制如此,但不知品秩何如。
————————明.王世贞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您的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