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圆框眼镜,一顶圆帽,一身长袍,一根拐杖,乌黑的长辫再配上饱满的额头,这便是严复师长西席。眼睛直视前方,无所畏惧,坦开阔荡,一张张看上去非常严明,非常无所谓,却又非常慈祥。一脸的正派、开阔,骨子里却又透着一股热血……
最初理解到严复师长西席,是在初中的历史教材上,维新变法的主力,翻译了《天演论》,重视妇女教诲,渊博的学识,优秀的家风。可以说,没有他的推动,维新变法不会顺利进行。从那时起就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借着来到福州的这个机会,我来到了严复故居,探望这个被称为“中国历史上一颗彗星”的先生长西席。这处故居也便是晚年严复多次提到的住宅, “踉跄归福州,坐卧一小楼”便是形容这座故居的。
严复故居位于三坊七巷的个中一巷郎官巷内,占地面历年夜约有六百多平方米,坐北朝南。是范例的福州土楼建筑风格,并且有着清末期间的传统。整座院子都是用青瓦白墙建筑而成的,整体的构造,带有满族的风格,阁下的花厅,又是民国建筑的代表,这也表示着民国初年,处于清朝与民国的过渡期,人们深受两者的影响。沿着郎官巷,踏着青石板,按照白墙上的牌子向东走大概不到五十米,就到了严复故居。这里虽然不是严复出生的地方,但是严复却在这里生活过。1920年,严复携次女定居郎官巷,在此养病。第二年,这位在中国近代思想界产生过极大影响的老人,在这条宁静的小巷里合上了双眼。
1、初入严复故居
穿过郎官巷便进入了严复故居,宅院的门是玄色的,门锁看上去十分古老,是那种铜质的,上面刻有花纹的锁,现在在市场上是基本看不到的。还有两个活灵巧现的门把。门上匾额则写着四个鎏金大字——“严复故居”。两侧的马鞍墙向外凸,探出蜿蜒而高耸的巷墙,入口向内凹进去,显得谦逊而不失落威严。单单从故居的入口就能看出主人家的风姿和品行。故居分为两部分,一座为主座,另一座为花厅。主客厅位于故居的中轴,旁边两端相互对称,看起来庄严规整,主座两侧是厢房。当家人朋客聚首,或举行主持敬拜礼仪等活动,大多会来主座。而花厅则紧张用于生活休闲娱乐等活动,布局较为自由,显得亲切自然。从主座到达花厅时,会有一个侧门连接彼此。两座院落相互照料,各自有各自的职能。
2、主座-“庄严规整”
主座保留着清代特有的风格,给人觉得有点严明。不过当你走进正门,一定会让你大吃一惊。由于在主座门口放有一个卡通人物,是严复先生长西席的卡通像,依旧是一副玄色的圆框眼镜,一身蓝色的长袍,还有能干的“八字胡”,看上去便是一儒雅的诗人,卡通像下面还写着“严复师长西席”四个字。这也符合严复师长西席的脾气,对待思想,是严明的;对人方面,是平和的。紧接着再往院子里走,就会觉得一种神秘又不失落俏皮的气息劈面而来,院子里满满的都是土木的喷鼻香气,许是喷鼻香气有有安定民气的浸染,先前的庄严感也随之逐渐消逝,反而更多了些期待。院中可看到一副对联“有王者兴必来取法,虽贤人起不易吾言”悬挂正中,不丢脸出严复先生长西席心怀自傲、气宇轩昂的样子容貌。如今两边的厢房已经成为了第一展厅。在第一展厅,有关于严复活平经历的先容,一段笔墨配一张图片,前来不雅观赏的游客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严复的生平,理解这位伟人的非凡的生平。展柜中还陈设着关于他的文物书本,体会严复的深奥思想。根据这些我们就可以理解到严复的平生经历,也能够理解到是若何的环境,孕育了这样一位思想家。
3、花厅-“随性自然”
主座西侧的阁下有一扇门,是通向花厅的。花厅是当年严复居住的地方,带有浓厚的民国风气,是一座民国式双层楼房。在花厅院中,首先可以看到的便是严复的塑像,塑像整体呈现玄色,给人神秘感。走进不雅观察,严复穿着老式的衣饰,笔直地站在院中,手捧着一本书,专注地看着书,眉头紧锁,彷佛在思虑什么。这时的严复已经剪掉了辫子,梳着一头短发,这是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严复特殊制作的一座雕像。塑像阁下是一个圆形石桌,还有四个圆形凳子,当年有人坐客严复家中时,便在此休憩。院中还有竹子,象征着严复高洁的品质。花厅的一楼,是严复的书房与客厅,如今已支配成了严复第二展厅。在这一展厅,紧张是展示“严复与儿孙”的故事,通过看严复的家谱,会创造厉害到惊人。严复的子女个个都是大人物,并且在闽台两地互换交往中发挥的主要浸染。据严复的孙女、辜振甫师长西席的遗孀辜严倬云女士回顾说:“我小时候随着家人住过福州南后街的杨桥巷、郎官巷,在花巷教会学校读书”。而严复的另一个孙女严停云,台湾当代女作家,笔名华严更是出生、发展在郎官巷,她在《吾祖严复》、《郎官巷里的童年》等散文中曾娓娓动听地讲述了这所宅院的故事。而严复的子女后代能有这样的成绩,都离不开严复的优秀家风传统。
严复活于福州,本可以安稳度日,却不甘平凡,将自己的生平献给国家,为国家的变法富强做了巨大贡献。 胡适夸奖“严复是先容晚世思想的第一人”,严复也确实担得起这个夸奖。浏览完严复故居,对严复的理解更加深入,也被严复的功绩伟绩深深震荡。今后,虽不能像严复一样做出如此伟大的贡献,却也能不辜负自己的生平,不枉来这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