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公堤

文 | 曹露月

盐城范仲淹祠堂_景致趣闻  硬核公务员范仲淹为南通筑起了一座海上长城 致辞范文

明末清初·吴嘉纪

茫茫潮汐中,矶矶沙堤起。

智勇敌洪涛,胼胝生小儿百姓。

西塍发稻花,东火煎海水。

海水有时枯,公恩何日已。

岁月千载,沧海桑田,古老的范公堤已不复存在,但范仲淹和范公堤早已化为精神的丰碑,永久矗立在人们的心中,筑成了另一道不朽的堤坝。

提及这范公堤,当地流传着一则有趣的故事。

范小姐助父建堤

范仲淹有一个女儿,不仅俏丽动人,更是才华横溢,是一位难得的才女,据传她为范公堤的建成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科学技能尚不发达的宋代,普测海岸十分困难。
范公堤工程伊始就碰上了这个难题。
海岸线绵延几百里,弯弯曲曲,潮汛又大小不一,这堤坝如何确定?筑的过分靠海,不仅挡不住大潮,更是随意马虎被浪潮冲塌;可如果离海远了,又会废了良田。
范仲淹为此茶不思饭不想,整天愁眉不展。
范小姐看着父亲的焦虑,暗自思忖几日,终于想到办法。
一日,她来到范仲淹跟前,含笑说道:“近日见父亲日渐瘦削,不如随女儿出去走走,或许会另有收成。
”他们一起听风看景,不知不觉来到一渔民家,范小姐指着一喂猪的桶说,“父亲请看”。
只见猪桶壁沿漂着一圈赫色的稻糠,范仲淹顿时觉醒,一拍脑袋叹道,这真是个好办法!
市价八月中秋,是一年中潮汛最大的月份。
范仲淹发动沿海百姓将砻糠和木屑于月半子、午两潮韶光遍撒水中。
大潮一到,由于这二物身骨极轻、浮于水面,随浪涌进。
落潮后,砻糠和木屑则附着在沙滩上,形成一条弯弯曲曲的糠线。
范仲淹于是命人沿线打桩,作为堤身位置,堤址就此科学地确定。

浮雕:修建范公堤(通州唐洪慈云寺) 半夏 摄

堤坝工程进展虽快,但不久便又碰着新的难题。
绵延数百里的海堤是由各县镇村落庄分段包工,然后再将各段合拢起来。
这衔接部分便至关主要,每段之间如何衔接才能使大坝十全十美,经得住狂风大浪呢?工程再次陷入困境,结束不前。
一日,范小姐来给父亲敬茶,见父亲紧锁眉头陷入沉思,便问道:“父亲碰着何事?”。
范仲淹便如此这般的见告女儿,说到激动处,手肘不经意间碰翻了茶杯,茶水顿时四处流窜。
丫鬟赶忙取来抹布正想擦干茶水,范小姐一步向前,抢过抹布,将其绞紧围住水流,但还有一个缺口,茶水正从缺口中流出。
范小姐微笑着从袖口取出一只刚刚做好的喷鼻香囊,“父亲请看”,只见范小姐将喷鼻香囊往缺口处一搪,茶水终于被围住,丝毫不再外流。
范仲淹见状,心领神会,大笑而去。
他立即调集民工,用麻袋贮满黄沙,填塞堤坝,然后再加泥夯实。
此法果真有效,衔接处天衣无缝,坚如磐石。
范公堤就像一条巨龙横卧大海之滨,拒万里波涛彭湃于大堤之外,护千顷良田于大堤之内。
从此,沿海居民不再受海潮侵扰。

历史上的范公堤

范公堤本名捍海堤,公元1024年(北宋天圣二年),范仲淹主持建筑了从楚州盐城经泰州海陵、如皋至通州海门的捍海堰,俗称范公堤, 它是一条主要的地貌边界,标志着当时苏中、苏北海岸的所在。
后世屡圮屡筑,并续有增展,北起今江苏省阜宁县,南抵今启东市的吕四港镇,长五百八十二里。

轻点屏幕 ⇩ 查看范公堤走向示意图

当时建成的范公堤,沿线海堤堤高5米,堤底宽10米,堤面宽大约有3米,在河穿堤入海的地方用砖头、石头围衬,而且在堤里向种柳树植草皮,加固堤防,施工技能非常完善。
元、明、清、民国,一贯到新中国,范公堤多次维修。

1550年,明嘉靖官方《两淮盐法志》,正式将捍海堰刊名为“范公堤”。
北宋至和年间(1054-1055),海门知县沈起又将范公堤向南伸展70里,人称“沈公堤”。
清雍正十二年(1734),河督高斌于栟茶、角斜续修范公堤。
明清两代,堤东逐渐淤积成平陆百余里,但此堤仍有“束内水,隔外潮”之效。
延续数十年,堤东不少地方已成良田,海安境内范公堤从原旧场通海桥至角斜镇大码头段,新中国成立后改作栟角公路,大码头至李堡镇、原北凌乡之堤,除少数尚存残迹外,大部分旧堤已削平。

忧乐天下三贤祠

一方捍海堰,忧乐天下耀千年。
矗立在人们心中的范公堤,不仅仅是范仲淹,更是一代先贤们忧乐天下、勇于担当的精神写照。
捍海堰历时五年完成,凝聚了北宋贤达范仲淹(西溪盐仓监)、张纶(泰州知州)和胡令仪(两淮都转运使)的心血,为纪念主建人,沿堤境内曾先后多处建筑“三贤祠”。
“三贤祠”是一座生祠,即为健在的人所立的祠堂。

范仲淹

以民为先 力主修堰

天禧五年(1021年),33岁的范仲淹调任西溪盐仓监。
当时,盐仓监只卖力管理食盐产销与征税,与守土治民是无职责关联的。
但当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看到沿海百姓流落失落所的悲惨田地,忧心如捣,于是不顾他人劝告,毅然上书宰相张知白和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建议修复捍海堰,以救万民之灾。

张 纶

慧识英才 力鼎修堰

张纶深知范仲淹忧国忧民的赤胆忠心,立即向朝廷转呈申请。
面对朝中“修睦大堤会产生内涝,磨难更多”的求全谴责,张纶以“涛之患十之九,潦之患十之一,筑堰拦潮,利多弊少”上表三请,终极说服宋仁宗,委派范仲淹任兴化县令,主持筑堰。
天圣三年(1025),范仲淹因母亲去世,还乡丁忧,兼任泰州知州的张纶便接替了范仲淹的事情。
张纶不顾工程困难和年事已高,亲任工程总指挥,“自天圣五年(1027年)秋越六年春堰成”。
竣工后,张纶仍旧叫它捍海堰,不给堤起名,功成不计个人名利。

胡令仪

力排众议 坚守修堰

天圣二年(1024年)工程伊始,正值隆冬时令,雨雪连旬,又加海潮彭湃,兵夫在泥泞中去世者200余人。
朝廷获悉,歇工罢筑,工程中止3年(1025~1027年)。
朝廷任命胡令仪为两淮都转运使,现场勘察。
胡令仪深知潮患给百姓带来的灾患疾苦,遂上奏请成。
堤成后,农事、课盐两受其利。

范公堤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几代人奋斗的成果,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
范仲淹在勘选堤址时,连续沿用李承所建筑的旧址择潮而建,是“科学为先,功在不必从我”的豁达;丁忧离任时致信张纶交卸堤务,有着“功成不必在我”的心胸;张纶不畏困难、毅然接手,胡令仪刚毅刚烈不阿,无私支持,更是先贤们“以民利为先、以天下为度”的肚量胸襟和气度。

范仲淹与南通

骑岸镇:千年范公堤穿镇而过 半夏 摄

范仲淹和范公堤之于南通,不仅仅在于抵御自然磨难,更为经济和教诲奇迹作出了重大贡献。

范公堤内为民田,堤外为潮间带。
唐代以来海滩上盐灶遍布,为淮南著名的盐产地带。
范公堤则成为沿海公民不断与大自然抗争,向大海要地、向滩涂进军的一部围垦史和开拓史。
明嘉靖七年(1528),海安在西寺建范文正公祠。
现在,在如东、启东沿海一带,还能看到“范公堤”遗址,通州、海安、如皋等地为纪念而塑的范仲淹雕像,通州的骑岸镇更是建在范公堤上的古镇。

通州区骑岸

海安市西场镇

半夏 摄

范公向朝廷推举了如皋教诲家胡瑗,使胡瑗“明体达用”,“经义,治事”的教诲思想与实践泽被全国,造就千万人才。
范公的后裔又落户如皋,子孙繁衍,时人誉为“范半城”,他们教书育人,哺育如皋英才辈出。
2024年3月19日,南通市范仲淹研究会成立。

只管范公堤如今踪迹难觅

但范仲淹与范公堤的故事

已一次次写进地方志书和民间传说

并深深印刻在人们的心里

范公堤也成为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思想的生动写照

而发愚蒙,启民智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其功德之广之深之久之远

又岂在捍海堤之下?

-END-

来源:南通文化创研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