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五味,各有所利,甘缓、苦坚、酸收、辛散、咸软,蕴含辨证论治、和谐共生的中医聪慧,涵养一代代南中医人潜心中医药奇迹;饱尝五味,弦歌不辍,编写新中国中医药高档教诲的第一套教材,向全国中医药院校运送第一批师资,孕育两位新中国中医药界最早的学部委员,造诣学校中国“高档中医教诲的摇篮”之美誉。

岐黄有术,本草无疆。
金秋十月,南京中医药大学即将迎来70周年校庆。
秉持“培养中医、提高中医”的初心义务,学校将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在培植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派头一流中医药大学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名师功课七年级上册北京专版_问道南中医七秩芳华 弦歌不辍 书信范文

小院出大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是国医大师周仲瑛的第一位博士生。
在他看来,在南中医求学的经历是他走向院士道路非常关键和主要的一个环节,为他此后研究疾病分期和创新“理法方药量”的治疗办法奠定根本。

“当时南中医被称为小院,小院虽小,教授学问却不小。
”仝小林说,学校有中医大内科的领军人周仲瑛、儿科泰斗江育仁,还有后来被派去筹建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董建华、王绵之等国医大师,在他们的带领下,学校的内科、妇科、儿科、温病、针灸等上风学科在全首都独树一帜。
“但南中医给我的印象却是十分朴实,师生们都齐心专心向上,学术氛围浓厚。

追本溯源,南中医自1954年景立之初,就积极相应党中心“培养中医、提高中医”的号召,学习研究中医经典,继续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做到古为今用。

1954年,江苏省中医学习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期间校门(资料图片)。
本版均为南京中医药大学供图

首任校长承淡安是我国著名针灸学家,出生于江苏江阴市的中医世家。
青年期间,他一边跟随父亲学习针灸,一边将当代解剖学知识与传统中医理论交融贯通;中年期间,他与同仁创办苏州中医学校,抗战时坚持为百姓看病,开设短期针灸培训班,将“针灸救国”“教诲报国”的炽热空想化为实践;晚年期间,他将多年积累的中医教诲实践投入到江苏省中医学习学校的创办上。

承淡安的外孙女梅家真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特殊重视中医,操持在南京筹办一所中医学习学校,她的外公被保举担当第一任校长。
“外公当过西席,对中医院校教诲有自己的思考。
以前中医培养模式是师傅传徒弟,他提出用学校教诲的模式,更广泛、更系统、更规范地培养学生,这在我看来是他一个很大的造诣。

实现传统中医师承模式向当代院校教诲模式的转换,在当时是一项首创性、奠基性的事情。
一些老教授回顾,建校初期为战胜“缺西席”“缺教材”难题,学校从省内聘请了八位中医根本深厚、临床履历丰富的西席,借用部队“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的“交替传授教化法”,把学员发动起来,边听课、边参与教材编写、再试讲,同时面向全国开办中医师资班。
学校还鼓励师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开门传授教化,在江苏所有县市和周边城市举办巡回针灸班,既知足群众看病需求,又在实践中培养针灸人才。

在交替传授教化法、巡回传授教化模式带动下,师生们精进岐黄之术,短短几年韶光内,从无到有编写出共计200万字旁边的《中医学概论》《中药学概论》《针灸学》,被喻为发出了中医教诲的“三颗卫星”;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老四所中医学院相继成立后,南中医又运送了董建华、程莘农院士等新中国第一批精良师资力量,为全国高档中医教诲的兴起发挥主要浸染。

岁月流转,曾经的小院已发展成拥有三个校区、占地2000多亩的“双一流”大学,在七十载栉风沐雨中出身了承淡安、叶橘泉两位新中国中医药界最早的学部委员,走出了吴以岭、仝小林、肖伟等7名院士,周仲瑛等14名国医大师,培养了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等一大批行业领军人才、中医药奇迹的接班人、康健中国培植的新力量。

南中医担当

人们常认为对付传染病是西医的事,中医紧张是调理保健的“慢郎中”。
但事实上,中医在治疗急症、传染病等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和上风。

周仲瑛就多次与疫情“比武”。
上世纪70年代,江浙一带暴发盛行性出血热疫情,患者先后涌现发热、出血及肾脏危害,一度造成惶恐。
周仲瑛临危受命,带领师生深入疫区,白天应诊,晚上谈论病情,在全面不雅观察后,他归纳出这一繁芜疾病不同阶段的核心病机,对症用药,将病症去世亡率从一样平常的7.66%低落到1.11%。
1988年度,“中医药治疗盛行性出血热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时年92岁高龄的周仲瑛带领弟子同心抗疫。
他辅导学术团队前往定点收治医院网络一手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剖析,制订了江苏省中医辨治方案和援鄂中医医疗团队诊疗方案。

“周老时常教导我们在医教研事情中要守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坚持不懈地对疫病的理论与临床持续开展研究,对疑难病症的理论创新持续进行深入思考。
有了平时这些事情积累,一旦发生疫情,就能够第一韶光进入疫区,做事临床一线。
”国医大师周仲瑛传承事情室主任叶放说。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康健养生理念及实在践履历,在防病治病中具有独特上风。
《“康健中国2030”方案纲要》中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浸染,特殊是要努力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央向以康健为中央转变,从以“治已病”为中央向以“治未病”为中央转变,从疾病管理向康健管理转变。

从“既病防变”到“未病先防”,南中医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公民康健,在康健中国培植中展现“南中医力量”。

2017年,南中医首次招收独立设置的中医养生学本科专业学生,补充中医药高档教诲中医养生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空缺;2020年起,南中医在全国率先构建起本—硕—博一体化的高层次养老做事管理人才培养体系,让学天生为中医康养的实践者。

“我以为老人是一本很厚的书。
”“00后”洪圳锴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养老做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养老机构演习的过程中,他收成了很多教室上学不到的东西。
有的老人虽然年过七旬,但依然不断追求进步,这种兴旺的生命力让他很受鼓舞。
未来,他想节制更多中医理疗、康复、养生等专业技能,为从事养老做事事情打好根本。

聚焦国家重大计策、行业发展趋势和区域发展需求,南中医始终立足中医药学科特色,以传承创新的精神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为补充现当代中医药大型辞书空缺,南中医牵头组织全国各地专家“盛世修典”,以“条条追根、字字落实”的态度,以“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坚守,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先后编纂出版《中药大辞典》《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华本草》“三部大书”,造诣南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三座丰碑。

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的《中药大辞典》《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华本草》。
(7月30日摄)

为加快推进中医药当代化、家当化,南中医与江苏浩瀚中药饮片加工和中成药生产规模以上企业结成紧密的产学研协作关系,学校附属康缘药业已成为全国中药行业获中药新药证书最多、拥有授权发明专利最多,及推进中药国际化最为深入的中药制药行业科技领军企业之一。

针对我国中药资源及其家当领域存在的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花费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段金廒领衔的团队率先提出并创建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能体系,创立新的交叉学科——中药资源化学学科,有效促进中药家当提质增效、实现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干系成果得到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今年6月,段金廒又以第一卖力人身份带领团队第三次摘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他认为,“无论是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研究,还是对方剂或中药配伍安全性有效性的研究,我们都始终密切结合临床和国家的重大需求,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开展科技创新。

是中国的也是天下的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宝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在《中国国家形象环球调查报告》中,中医药长期位居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列。

南中医是全国最早开展中医药国际教诲的高档院校之一。
上世纪50年代,南中医被当时的卫生部指定为中医药首批对外开放点。
如今,学校已与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互助,建立了2家中医孔子学院和4个外洋中医药中央,开展了4个中外互助办学项目,在瑞士创办了欧洲第一所可付与中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独立中医药大学。

1993年,经华人中医师林子强牵线搭桥,南中医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互助培养中医专业本科生,首开中医高档教诲走进西方高档学府之先河。

林子强说,澳洲政府最开始不承认中医,是由于很多没有真正行医资格的人都说自己是中医年夜夫,这让西方人误认为学习中医很随意马虎。
以是,他想在澳洲开办正规的中医学校。
“母校南京中医药大学成了我坚实的后盾。
”林子强说,当时的老院长周仲瑛,副院长陈德华等人都非常支持他的想法。
在多方努力下,南中医与澳洲高校联合创办了第一个五年制本科专业。
数届毕业生已在澳大利亚各地执业,受到社会欢迎。
双方互助办学在澳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匆匆成了澳洲的中医立法。

中医药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天下的。
从秦汉期间中医药传播莅临近国家,到丝绸之路上的康健与文化互换,目前,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40余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订了专门的中医药互助协议,培植30个较高质量中医药外洋中央、一批中医药国际互助基地、31个国家中医药做事出口基地。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无锡中医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冯骅是中国(江苏)第十九期援马耳他医疗队队长。
在她诊疗期间,曾救治过一位8岁的小患者索菲娅。
当时的索菲娅每隔一段韶光就会涌现腹泻、胃痛、呕吐和发热,在当地医院多次治疗但效果不佳,她的母亲奥妮塔便想带着她来试试中医。

针对索菲娅发热咽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反应症状,冯骅采取健脾养阴法对她进行了针灸治疗。
第一次治疗后索菲娅的消化道症状很快就消逝了,第二次治疗时,她面色红润了不少,身体明显规复。
看到女儿得到有效治疗,奥妮塔长舒了一口气,这次的求医经历让她更加相信中医治疗的效果。

中医药以其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向的独特上风受到许多国家民众广泛认可。
向天下讲好中医药文化故事,推动中医药走向天下,是新时期中医药文化培植的主要义务。

2016年,南中医成立国际经方学院,面向国际海内开展医学培训,向天下讲好中医经方故事。
短短几年内,国际经方学院已经在加拿大、美国、瑞士、新加坡、法国、葡萄牙成立分院,并在英国、德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国设立传授教化点。
每年暑假,总能看到一批批来自天下不同国家的学员们,来南中医学习中国古老的经方文化。

来自马来西亚的刘明翰曾在国际经方学院院长黄煌的带领下,系统学习中医经方。
如今,他已是南京传统中医门诊部的一名外籍中医师。
源自医圣张仲景的一张张古老经方,仿佛明灯一样平常,让他在中医浩瀚宇宙中探求到了提高的方向,也让他对中华精良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医让我爱上中国。
”刘明翰说。

“经方是古代的履历方,蕴含了古代中医学认识人体、处理疾病的思维办法,是中医临床的规范。
让它走出国门,做事全人类的康健,一贯是我们中医人的追求。
”黄煌说。

融汇中西 培养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

“凡大医治病,必当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问其贵贱贫富,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休咎……”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传授教化楼内,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备急千金方》中的名篇《大医精诚》立于墙上,敦促每一位杏林学子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救去世扶伤、道济天下。

新时期的中医药人才如何培养?“新医科”如何培植?中医药如何实现传承创新发展?南中医在发展中兼容并包、融汇中西,逐步建立起“以中医药为主体、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为支撑折衷发展”的办学格局,形成了“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的传统。

今年9月,南京中医药大学牵头主理2024国际经方大会。
(9月21日摄)

“该办学格局自上个世纪末开始提出,我认为是既有传统医学特色,又与现在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由于中医也要发展,中西医结合更有利于促进中医传统理论的新打破。
”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吴勉华说。

比较普通高档院校的四年制本科,医学院普遍为五年或者八年、九年的长学制。
南中医自2015年推出九年制本研博贯通培养机制,持续探索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中医文化自傲,善用中医方法办理临床问题的中医药人才。

据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陈志鹏先容,在本研贯通的通识阶段,学校设立淡安书院,由院士、国医大师、岐黄学者领衔开展长学制专业通识教诲和根本课程教诲,再现经典“师承教诲”。
学生完成通识书院课程后进入专业培养阶段,学校依托中药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三大主干学科,分别成立橘泉书院、仲瑛书院和云翔书院,履行临床和科研导师联合培养机制,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等互助,在强化国学经典的根本上,夯实学生中医药辨证思维能力和临床运用能力。
学校还与康缘药业等药企互助共建家当学院,探索实践“产-教-研-用”深度领悟育人新模式,协力造就具有“国药报国”义务担当意识和突出实践创新能力的中医药人才,持续做事国家重大计策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学科交叉汇聚和跨领域创新逐渐成为医学发展的重大趋势,新医科培植呼唤复合型拔尖创新医学人才。
今年6月,南中医成立交叉创新研究院,协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大学、江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中医气候学、中药环境学、中药合成生物学、中医药人工智能学、中医养老学、中医人文学六个交叉创新团队,以跨学科视野创新发展中医药。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我们的学生既要深刻理解中医的整体不雅观念、辨证论治等深邃的哲学聪慧,也要积极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合成生物学等当代科学技能,真正做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程海波说。

立足中医药发展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共性技能,南中医用当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事理,担纲引领行业发展的高层次科学研究,培植以中药制药过程掌握与智能制造技能全国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科研平台,探索研发更多适宜中国人体质的“中国药”,力争实现“从0到1”的重大打破。

“这篇文章给构造生物学树立了一个标准。
”一位《自然》期刊审稿人评价南中医医学院教授朱家鹏团队的研究成果。
今年5月,朱家鹏、南中医博士郑婉和耶鲁大学教授张凯联合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揭橥“高分辨率的哺乳动物呼吸超级复合体原位构造”这一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原位膜蛋白的高分辨构造解析。
该论文是全国中医药高校首次以第一单位在《自然》上揭橥的高水平研究成果。

2023至2024年,学校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0项,个中重点项目2项、组织间互助研究项目1项。
参白颗粒被证明可显著降落结直肠腺瘤患者术后复发率,黄葵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得到高质量证据,苓桂术甘颗粒获批成为海内首个按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管理的中药复方制剂。

在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水平学科培植共同推动下,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农业科学学科今年首次进入ESI环球排名前1%,这是继药理学与毒理学、临床医学、化学、生物学与生归天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之后,南中医第7个成功跻身ESI前1%的学科,个中,药理学与毒理学为ESI前1‰学科,居于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

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布告乔学斌说,回顾过去,七秩南中医始终与中医药奇迹发展同向同行,步入新时期,南中医人将“国之大者”化为“责之重者”,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做事国家计策作为最高追求,努力培植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派头一流中医药大学,助力中国式当代化培植。

南京中医药大学校园内承淡安铜像。
(9月24日摄)

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淡安广场中心,直立着首任校长承淡安的铜像。
这位针灸巨擘目光如炬,瞩目前方,毕其生平为复兴中医药学早起夜寐、殚精竭虑,武断认为“夫泰西科学,不是学术唯一之路子;东方学术,自有其江河不可废之故。

南中医创校先贤们在中医饱受质疑的年代,坚持传承发扬中医,用实际行动回答了“中医理论通不通”“中医看病行弗成”“传统文化要不要”的问题,探索中医药发展的未来道路。
他们的精神勉励着新时期的中医药学子们秉持“培养中医、提高中医”的初心义务,相应时期召唤、不断岐黄薪火,在继续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的道路上奋楫笃行。
(张展鹏 朱筱 陈席元)

来源:新华逐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