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新青年,初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1916年9月第2卷第1期起改名为《新青年》杂志,16开本。至1926年7月晦刊,它经历了月刊(1915年9月创刊到1922年7月,共出9卷54期)、季刊(1923年6月到1924年12月,共出4期)、不定期刊(1925年4月到1926年7月晦刊,共出5期)三个阶段,并先后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出版。
《新青年》三步曲:
一:1915年创刊到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这一期间的《新青年》是宣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刊物。它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高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礼教,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在当时形成了以《新青年》为中央的新文化阵营。
二:“五四”运动前后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这个期间的《新青年》,由宣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刊物,逐渐转变成宣扬马克思主义的刊物。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26年7月晦刊,这一期间的《新青年》是中共中心的理论性机关刊物。它大量登载先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及苏俄革命履历等方面的文章,为中国革命供应了有益的借鉴。同时,该刊对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期间的纲领、策略等问题,在理论上也作了初步的磋商。
陈独秀对青年提出的六点哀求:
在创刊号上,陈独秀揭橥创刊词《敬告青年》,对青年提出六点哀求:
自由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守旧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天下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并指出:“国人而欲脱无知时期,羞为浅化之民也,则迎头赶上,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也便是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陈独秀提倡的科学内容包括了科学和民主。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陈独秀对当时青年表现出的殷切期望,在现在仍有其积极的意义。如今读来,仍有醍醐灌顶、振聋发聩之感。区区两千多字,却将中国青年之于中国社会的不可推脱的任务说得至情至理、淋漓尽致。
思想方向
《新青年》坚持“天下的而非锁国的”的原则﹐对付外国文学的各种流派和作家采纳了开闳的态度﹐它先后译介了俄国的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安特莱夫﹑索洛古勃﹑库普林﹑阿尔志跋绥夫﹐波兰的显克维奇﹐瑞典的斯特林堡﹐法国的莫泊桑﹐英国的王尔德﹑格里高里夫人﹐印度的泰戈尔﹐日本的武者小路实笃等人的创作。
1915年到1918年以前的《新青年》杂志的思想方向﹐基本上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子﹐1918年往后﹐由于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知识界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新青年》碉堡的组成﹐变为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的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所主持。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新青年》革命色彩更为明显﹐逐渐成为宣扬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
《新青年》在11年的发展进程中,始终随着时期的步伐不断提高,用它的革命思想和战斗精神,影响和培养了一代革命者。它代表了“五四”期间前辈文化的提高方向,在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曾起过主要浸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