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形势示意图

唐朝末期,随着政治和经济进一步衰退,海内抵牾相继爆发,各地不断涌现民变。
公元878年,继王仙芝叛逆之后,黄巢叛逆爆发,成为唐末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历时最久的一次农人叛逆。
虽然叛逆在中心与藩镇军事弹压下失落败,然而大唐王朝赖以生存的经济重地江南地区遭受到重创,“纵目千里,无复烟火”,导致唐末国力大衰,此后藩镇势力进一步增强,极大地旁边着唐末的政治格局。

吴越国释教史_中国古代大年夜工程之佛教及其建筑的成长与演变五 工作总结范文

公元907年,大唐宣武节度使朱温逼迫唐哀帝李柷禅位,建立后梁政权,定都东京【今河南省开封】,享国289年的大唐王朝自此灭亡,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动荡不安的大分裂期间:五代十国。
个中,“五代”指的是在中原地区先后建立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政权;“十国”则是指在中原地区以外先后或同时并存的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以及北汉等十个盘据政权。

唐末的农人叛逆,以及纷至沓来的五代十国,使得北方地区经济遭受到严重毁坏,百姓生灵涂炭,佛教僧徒和佛教建筑也未能幸免,整体上呈现衰落趋势。
公元955年,后周世宗柴荣敕令拆毁未经国家容许的寺院,销毁佛像重新铸造铜钱,逼迫僧尼还俗,禁止私自出家,共计拆毁寺庙三万余座,逼迫僧尼还俗六万余人,是为佛教历史上“三武一宗”中第四次灭佛事宜,客不雅观上为北周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根本,然而这使得原来已冷落的北方佛教雪上加霜,加速衰落,现存的这一期间最为出名的佛教建筑当属苏州的虎丘塔。

虎丘塔示意图

虎丘塔,因建造于虎丘山之上而得名,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云岩寺,又被称云岩寺塔,始建于五代后周年间,于北宋建隆年间落成,共七层,高逾48米,呈八角形,由下向上逐层紧缩,为仿木楼阁式多层砖石塔,自元明期间因地基缘故原由,开始向东北方向倾斜,斜而不倒,故又被称为东方的“比萨斜塔”,为苏州古城标志性建筑。

与此同时,长江以南盘据政权之间大体相安,经济得以稳步发展,社会较为稳定,各统治者对佛教也采纳了积极扶持的态度,南方佛教遂在继续晚唐的根本上,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汉传佛教重心也逐渐从北方转移至南方的江浙、闽赣、巴蜀乃至岭南等地区,个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位于江浙一带的吴越国。

吴越国自首任国君钱镠开始便对佛教十分重视,第三任国君钱弘俶更是毕生崇信佛教,以杭州为中央兴建大量寺院,招揽佛教高僧,“尝慕阿育王造塔之业绩,以金铜金钢造八万四千宝塔”,重修灵隐寺,建筑雷锋塔、保俶塔、白塔以及六和塔等著名佛教建筑,将吴越之地打造成为“东南佛国”。

雷峰塔、灵隐寺和保俶塔示意图

雷峰塔

雷锋塔,因坐落于西湖南岸雷锋(落日山)之上而得名,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为吴越国王钱弘俶所建,总高约72米,历代多次重修,民国期间整体坍塌,现存建筑为2002年原址复建,塔底为原雷峰塔遗址,为“西湖十景”之一,因《白蛇传》故事而家喻户晓。

灵隐寺

灵隐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背靠北高峰,前邻飞来峰,始建于东晋年间,南朝期间由梁武帝扩建,成为东南佛教中央,至五代十国期间,经由吴越国国君们的扶持和扩建,成为东南禅宗之圣地,因济公和尚的传说而为人们所熟知。

保俶塔

保俶塔,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坐落于西湖边宝石山之上,始建于五代十国期间的吴越王钱俶期间,历代屡毁屡建,共七层,高约45米,为仿木楼阁式砖砌实心塔,为西湖标志性建筑,素有“雷锋似老衲,保俶似美人”之誉。

由于战乱频繁以及灭佛事宜,至五代十国期间,佛教受到重创,盛唐期间繁荣的佛教八大宗派中唯有禅宗、净土宗和密宗得以保全,个中以禅宗的发展最为迅速。

佛教禅宗演化示意图

禅宗,由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迦叶传数代至菩提达摩,南北朝期间东渡中原,在领悟中原本土思想后参悟而出,主见“不立笔墨,教外外传;直指民气,见性成佛”,后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传至五祖弘忍。

五祖弘忍座下有两位得意弟子:神秀与慧能。
个中,神秀继续禅宗传统,主见渐悟,即以渐修而悟道;慧能则另辟路子,主见顿悟,即不必执拗于修习形式,均可悟道,自此禅宗涌现了两个派别:神秀的渐悟思想紧张流传于北方,被称为北宗;慧能的顿悟思想紧张在南方流传,被称为南宗。

初期北宗受到皇室的推崇而声名显赫,霸占禅宗的主导地位。
南宗后来居上,逐渐替代北宗成为禅宗的主流宗派,并在五代十国以及随后的两宋期间进入兴盛期间,先后衍生出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和法眼宗五家,即“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个中,以临济宗的影响力最大,之后衍生出黄龙派与杨岐派,终极发展为“五宗七派”,进一步推动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最大宗派,并远播至东亚各国。

五代十国期间山寺分布示意图

随着战乱的频繁,佛教中央的南移,以及禅宗的兴起,名山大川逐渐成为佛教寺院的紧张落脚点,进而形成了山林寺院的趋势,即寺院开始向偏僻山林地区转移。

早在南北朝期间便涌现了山寺,北方多因僧人躲避战乱,潜入偏僻山野之中,探求安静的修学之所;南方则多因僧人效仿归隐山林的文人士大夫,寻求山净水秀之所,寻求宗教性的解脱。
至五代十国期间,一方面躲避战乱,另一方面躲避尘圜、静心修炼本为禅宗的宗教生活办法,山林寺院的趋势愈加明显,衡山、嵩山、庐山、终南山、黄山、九西岳、峨眉山、五台山等名山大川逐渐成为禅宗寺院聚拢之所,这为后世佛教圣山的涌现奠定了根本。

北宋版图与形势示意图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乘周世宗柴荣逝世,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史称“北宋”,之后开始了统一全国的军事行动,先后降服南平、后蜀、南汉、南唐和吴越等盘据势力,基本实现统一全国。

为避免唐末藩镇拥兵自重的乱象,宋太祖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权集中于中心,实行“分权”和“强干弱枝”的治国策略,建立了弘大而冗余的官僚机构,通过丰硕报酬来勾引“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同时废除了周世宗期间的灭佛政策,开设译经院,编著各种佛经史籍,刊印《开宝藏》、《崇宁藏》、《毗卢藏》等佛教经书。
个中,《开宝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印今年夜藏经,以书法端丽严谨,雕刻精良著称。

北宋政府对佛教开放与保护的政策对处在低谷中的佛教起到了提振浸染,进而推动了佛教的复兴与发展,这一期间的代表佛教建筑有开封大相国寺、开宝寺塔以及峨眉山寺庙等。

开封大相国寺与开宝寺塔示意图

大相国寺

大相国寺,原名建国寺,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铁塔公园,始建于南北朝北齐天保年间,唐时更名为大相国寺,在北宋期间备受皇室爱崇,地位日益隆高,经由多次大规模扩建后,成为全国最大的皇家寺院,以及中外佛法互换的中央,因《水浒传》中鲁智深倒拔杨柳的故事而家喻户晓。

开宝寺塔

开宝寺塔,因建于北宋皇家寺院开宝寺之内而得名,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始建于北宋年间,用以供奉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塔高约56米,共十三层,塔身采取褐色琉璃砖镶砌,外不雅观光荣浑如铸铁,也被称为开封铁塔,享有“天下第一塔”之誉。

峨眉山金顶与普贤菩萨示意图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南缘,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是天下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相传在西晋期间,便已有僧人在峨眉山修行,讲经布道,至隋唐期间,峨眉山佛教进一步发展壮大,然而其影响力仅限于巴蜀地区。
在北宋期间,宋太祖赵匡胤敕令铸造普贤菩萨坐象铜佛像,高逾7米,供奉于白水寺(万年寺)内,并更名为白水普贤寺,同时“重修峨眉五寺,即白水普贤、黑水华严、中峰、乾明、光相”。
在北宋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峨眉山佛教发展迅猛,成为全国普贤崇奉的中央, “峨眉普贤寺,光景殊胜,不下五台”,其佛界地位更是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享有佛界“银色天下”之美誉,奠定了成为后世佛教名山的根本。

宋太祖赵匡胤逝世后,其弟赵光义登基,史称宋太宗。
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挥师北上,一鼓作气吞灭北汉,至此五代十国的时期发布结束,闭幕了自唐末以来七十余年的大分裂局势,并深刻地影响着后世朝代的政治与经济格局。

中国政治及经济中央变迁示意图

起先历史中,全国的政治中央和经济中央大都位于关中盆地、河洛盆地等黄河中下贱流域地区,地理上相距并不十分迢遥。
西晋末期的“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以及随后的南北朝大分裂,导致北方政权不断更替,战乱频繁,迫使中原地区百姓开始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史称“衣冠南渡”,进而促进了江淮地区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缩小了与黄河流域之间的差距。

大隋王朝闭幕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三百余年的南北朝大分裂时期,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其政治中央和经济中央仍旧位于黄河中下贱流域,然而此时江淮地区经济的占比已经靠近黄河流域地区。
为了知足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需求,隋炀帝杨广开凿了以东都洛阳为中央的隋唐大运河,极大地促进了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互换。
此后的唐王朝在隋唐大运河根本上不断地完善,终极形成了发达的全国性水运交通网络,进一步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唐天宝年间爆发的安史之乱,以及随后的五代十国大分裂时期,导致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
随着大量的人口与前辈的生产工具的引入,南方地区特殊是长江以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突飞年夜进的发展。
而黄河流域地区的经济,由于战役的毁坏、景象的变迁以及人口的大量流失落,屁滚尿流,乃至开始倒退,从而开始被江南地区所超越。
至北宋期间,江南地区完备取代黄河流域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央,即全国的经济重心南移。

北宋政府将首府设在开封府,而非传统的黄河流域地区城市如长安城或洛阳城,便是基于政治、经济、交通以及军事等成分通盘考虑后的最佳选择,这也标志着全国政治中央的东移,此后朝代的政治中央再也没有回归黄河流域,历史趋势使然。

然而过分地重文轻武,过度地分权以及过于臃肿的官僚系统编制,使得北宋政府的运行效率低下,军队作战能力不敷。
公元1127年,东北地区的大金强势崛起,在取代辽国之后,发兵南下进攻北宋,一起势如破竹,攻占了北宋首府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王朝就此灭亡,史称“靖康之难”。
同年,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登基,重修宋朝,后迁至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史称“南宋”。

南宋王朝在丢失去了淮河以北大片的国土后,被迫将首府设在钱塘江流域的临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凭借长江天险,偏安东南一隅。
受战役影响,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开启,大量的北方百姓跟随政府,南迁至长江流域、钱塘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等南方地区,使得南方地区的经济取得了超过式发展,繁荣昌盛,远远地超越传统黄河流域地区,成为全国经济的重中之重。

伴随着两宋期间经济的繁荣以及社会的稳定,思想文化方面也日益发达起来。
理学,这一中国文化思想发展史上划时期的学说开始孕育发展。
张载、邵雍、周敦颐、程颐和程颢为代表的“北宋五子”,以儒教思想为本,在吸纳佛教禅宗与玄门老庄的思想后,创新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儒学新思想。
至南宋期间,朱熹在“北宋五子”的思想根本上,领悟了陈抟太极图说,创立了理学,对后世的思想文化、社会风尚乃至政治经济均产生了重大地影响。

早期,儒教、释教和玄门彼此独立发展,相互对抗,在魏晋南北朝期间,梁武帝萧衍提出“三教同源说”,以佛教为主,考试测验将本土的儒家、道家等思想与之领悟,开辟了三教合一的新思路,为三教合一思想的抽芽阶段。

至两宋期间,理学的涌现使得儒教、释教和玄门开始相互交融,相互借鉴并相互接管,教虽三分,但“三教是一家之物”,为三教合一思想的领悟阶段,《虎溪三笑图》和大足石刻便是这一思想的表示和代表。

《虎溪三笑图》示意图

《虎溪三笑图》,南宋画作,现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儒释道人物之画题。
故事背景是东晋期间,在庐山修行的佛教法师慧远,与儒生陶渊明以及羽士陆修静欢聚之后,依依不舍,相送至虎溪时,三人纵情大笑的场景,陪衬出儒释道三教破除陈念、一团和气的氛围,成为三教合一的生动例证之一。

妙高山石窟三教合一造像示意图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由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和石篆山等五山石刻所组成,始建于晚唐期间,是石窟艺术在长江流域最高水准表示,其刻工风雅,形象生动,展现出唐宋期间中国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与转变,乘载着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末了的辉煌,享有“北敦煌,南大足”之誉。

妙高山石窟位于大足石窟西南,始建于南宋期间,第二窟中主像为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于莲座之上,左侧立弟子迦叶,右侧立弟子阿难;左壁为玄门太上老君造像,头戴莲华状束发冠,端坐于方台之上,其旁边各立一酒保;右壁为儒教文宣王孔子造像,头戴冕旒,端坐于四方台之上,旁边各立一酒保。
儒教、玄门和佛教三位贤人位列同一石窟之中,和谐相处,成为三教合一思想的印证。

造像本土化演化示意图

与此同时,佛教中国化的进程连续发展,本土化的程度也更加彻底,佛教开始从之前以皇室贵族帮助为主,转变为以民间力量参与为主,寺院的分布更为广泛,在百姓中更加遍及,佛教造像也更加本土化与亲民化。
例如:原来身材苗条的弥勒佛形象,转变为圆面庞、大肚子的多福多寿形象;原来长着小胡子的不雅观音菩萨化作女儿身,走向凡尘,进入民间,为大众排忧解难……

佛教禅宗五山十刹分布示意图

继五代十国之后,禅宗在两宋期间也十分盛行,禅宗的“五家七宗”流派连续不断地发展和壮大中,特殊在南宋期间。
南宋政府偏安于东南一隅,历代天子均崇信佛教,江南佛教迎来了大发展,一韶光禅寺林立,仅杭州就有将近五百座寺院。
为方便管理,北宋政府根据禅宗各寺院的地位和影响力,建立了“五山十刹”制度,分别为:

五山

禅院五山包含杭州径山寺、杭州灵隐寺、宁波天童寺、杭州净慈寺和宁波阿育王寺。
个中,径山寺为五山之首,并以佛茶文化有名海内外。

十刹

禅院十刹有杭州中天竺寺、湖州万寿寺、南京灵谷寺、南京大报恩寺、宁波雪窦寺、温州江心寺、福州雪峰寺、金华双林寺、苏州云岩寺和台州国清寺。

“五山十刹”实为官寺等级制度,类似于世俗官吏衙署等级制度,个中“五山”地位为最,位列所有禅院之上,“十刹”寺院次之,享有不同的特权。
这一套寺院制度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东传至日本,至今仍旧深刻地影响着日本佛教寺院等级。

此时,天下的宗教格局也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
创立于公元7世纪的伊斯兰教,经由不断地传播和扩展,至两宋期间,已经霸占了佛教发源地南亚次大陆,并开始深入西域腹地,在当地传承了上千年历史的佛教遭受到毁灭性的毁坏,自此开始消亡。
而汉传佛教仍旧在稳步发展中,并经由繁忙的海上丝绸之路,传播至朝鲜、日本等邻国,形成了东亚佛教文化互换的高潮。

未完待续。

声明:本文所用底图来自网络,如有陵犯,敬请奉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