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民间,还有很多天子也表现得崇佛,最出名的便是梁武帝萧衍,他前期算得上一个英明君主,可惜后来沉迷佛教荒漠朝政,终极落了个囚去世台城的了局。
当然,有人喜好就会有人厌恶,梁武帝痴迷,但有其他三位武帝对付佛教的态度截然相反,乃至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灭佛运动。
灭佛
1、 北魏太武帝灭佛
太武帝拓跋焘是北魏第三位天子,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动武,对外胡夏、北燕、北凉、柔然、山胡等等都是他的部下败将。对内也是大手笔,针对境内已是非常壮大的空门。
太延四年(公元438年),拓跋焘"罢梵衲年五十以下",梵衲是当时佛教的一种称呼,这项规定便是强制五十岁以下的梵衲中人一律还俗服兵役,这是他抑佛的开始。
后来拓跋焘听取重臣崔浩的建议,改信寇谦之创立的天师玄门。
拓跋焘
之以是会选择天师玄门紧张在于两个缘故原由,一是拓跋焘是鲜卑人,霸占中国北方后要统治人数更多的汉人就必须建立文化上的认同,以是崇信中国本土的玄门排斥外来的佛教,以表面自己的"汉化"与正统性。
二是当时信天师玄门的人不多,以是立其为国教也不会对政权有什么威胁。
崔浩
后来拓跋焘创造僧尼之间不守清规,做出些伤风败俗的事,以为这类人说一套做一套,于是产生了厌恶,敕令禁僧俗来往。
真正的灭佛是由于长安一所寺庙牵连到了盖吴叛逆当中,这让拓跋焘大怒,崔浩也在一旁煽风点火,于是开启了中国史上第一次大型灭佛。
彼时长安的僧侣险些被杀尽,百姓敢于藏匿僧侣的也要被牵连,北魏境内的经文、佛像和寺庙通通被焚毁。
宇文邕影视形象
2、 北周武帝灭佛
周武帝宇文邕是北周第三位天子,他也是英武之主,蛰伏多年除掉了权臣宇文护,掌权之后也掀起了灭佛运动。
他虽然也是鲜卑人,但当时已经站稳了阵脚,以是他的灭佛大部分缘故原由是在于经济。
建德三年(574),宇文邕敕令"初断佛、道二教,经象悉毁,罢梵衲、羽士,并令还民。"、"三宝福财,散给臣下,寺不雅观塔庙,赏给王公。"
灭佛运动
境内佛像差不多尽数被毁,僧侣也被逼迫还俗,虽然引起了很多人不满,但确实让国库丰裕了,也为攻灭北齐打下经济根本。
宇文邕灭掉北齐之后也齐境内也实行此法。曾有佛教高僧痛斥他的行为,说这样实行会下地狱的,宇文邕霸气回道:"但令百姓得乐,朕亦不辞地狱诸苦"。
唐武宗
3、 唐武宗灭佛
唐武宗李炎是唐朝第十五天子,当时的大唐已经日渐衰落,好在唐武宗和之后的唐宣宗给续了下命,都创造了一个复兴。
李炎信奉玄门厌恶佛教,加上当时藩镇盘据中心财政紧缺,会昌二年(842年)在羽士赵归真和宰相李德裕的支持下开始灭佛。"命杀天下摩尼师,剃发令著僧衣作梵衲形而杀之"。
这次灭佛也算成功,结果是扩大唐朝政府的税源,巩固了中心集权。
周世宗
以上便是史上著名的"三武灭佛",还有一宗并列,是为后周世宗柴荣灭佛。
后周世宗柴荣是后周的第二位天子,他在位韶光不长,但政绩斐然,历史上的评价也极高,可惜在北伐之期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九岁。比起后来摘了桃子的老赵家,他的能力要强上许多。
显德二年(955年),柴荣敕令灭佛,"自今不许私度僧尼,及亲无侍养者不许出家。无敕寺舍并须停废。……此年废寺三千三百三十六所,存者为二千六百九十四所,以所毁铜佛像铸钱。"
得到的职员、财物也是很多,不过算起来柴荣的灭佛比起"三武"要温和得多,没怎么杀人,还保留了一些寺庙。
佛像
通过不雅观察上面四位君主可以创造一个共同点:实在四人都是有作为的帝王,是有方案有目的的灭佛,跟那些为所欲为的昏君不同。那为什么佛教会遭到统治者如此打击呢?紧张在于两个缘故原由。
1、 威胁到了皇权
这点是最为关键的,佛教在百姓间的发展非常迅速,有些僧侣威望极高,振臂一呼就能调集人口跟朝廷对着干。
就比如北魏年间的"法庆叛逆",一个僧人轻松号召了五万多人叛逆,虽然这次很快被平定,但后世的统治者肯定是害怕涌现此类情形的。
金身佛像
2、 与中国传统思想不符
中国古代以儒治天下,看重家庭伦理,君臣父母。而佛教讲究一乾二净,因果循环,这样一来就会很多事情漠不关心,社会体系也就无法构建,久而久之必会成为隐患。
思想上的冲突自然会被统治者打压。
3、 当时的佛教为富不仁
"当今出财依势者,尽度为梵衲;避役奸讹者,尽度为梵衲.....是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陛下何有之矣,百姓何食之矣。"
这是唐朝大臣辛替否的谏言,这句话虽有点夸年夜,但也透露出了佛教当时的地位,以及佛教真的太有钱了。
由于崇佛的天子很多,赏赐给佛教的财物、地皮难以尽数,僧侣和寺庙还不需向朝廷纳税、不必服徭役。
寺庙在霸占这些资源之后也开始剥削普通公民,但是僧侣得到钱财之后能做什么呢?无非便是修缮寺庙和为佛祖筑金,这对付统治对付百姓都没有丝毫用途。
无头的佛像
综合这几大缘故原由"三武一宗"四大英主就决定灭佛,得到的效果都差不多:增加朝廷的兵员和纳税人口及地皮,增强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消弱了中国古代政教合一发生的可能性。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佛教不好,只是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待,佛教能延续至本日然有它的道理,它如今已与中国的文化相领悟,成了一种传统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