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一书共20篇。
各篇的命名并没有特殊的用意,只是选用该篇首章第一第二句的两三个字作为一篇的题目,这种类型的篇题在先秦时期的文籍中比较常见。

《学而》一篇包括16章,作为《论语》的首篇,从总体看,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也比较重大,个中包括孝、仁、礼、政、学习等一系列论题,可以说,以下各篇进一步展开的论述内容在首篇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展露。
孔子思想体系的中央部分是“仁”与“礼”,孔子对这两个问题有丰富的论述,提出了明确的主见。

论语学而翻译_四书论语20篇之学而篇全文16章注释翻译拼音版 学术范文

篇中由有若(有子)所说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以及“礼之用,和为贵”等不雅观点,表达了仁与礼的特色和效能,这便是以血缘亲情为社会关系的根本,由此维系社会秩序,形成一种既有严格等序又和谐融洽的空想化社会状态。
这是对孔子思考走向的初步显示。

《学而》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读此篇即可初步理解孔子作为教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多重身份。

孔子丨感谢关注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事求是,古为今用。

《学而》篇第一

《学而》篇注音原文第1章

① 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紧张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文籍。

② 时习:在周秦时期,“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阐明为“时常”。
“习”,指练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演习、练习的意思。

③ 说:同“悦”,高兴、愉快的意思。

④ 有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便是志同道合的人。

⑤ 乐:与“说”有所差异。
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⑥ 愠:恼怒,怨恨。

⑦ 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子空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参考】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学而》篇原文第2章

① 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② 孝弟:孝,奴隶社会期间以是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精确态度;弟,同“悌”,敬顺兄长。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殊 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③ 鲜:少。

④ 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

⑤ 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全体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表示。
大略讲,便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⑥ 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还有一种阐明,认为古代的“仁”便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⑦ 与:同“欤”,语气词。

【参考】有子说:“一个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好搪突上位的人,这种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搪突上位,却喜好造反的人,这种人是不会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便是仁的根本啊!

《学而》篇原文第3章

【参考】孔子说:“甜言蜜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心的!

《学而》篇原文第4章

① 曾子:孔子学生。
名参,字子舆。

② 三省:多次反省检讨。
三省有几种阐明:一是三次检讨;二是从三个方面检讨;三是多次检讨。
在古代,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③ 忠:指对人应该尽心竭力。

④ 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学业。

【参考】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做到老实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

《学而》篇原文第5章

① 道:一作“导”,作动词用。
这里是管理的意思。

② 乘:古代以四匹马拉的兵车。

③ 敬事:敬字一样平常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④ 人、民:无论在《论语》还是先秦的其他文献中,"人"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人”,指统统人群;狭义的"人",是指与"民"相对的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
"民"是指除狭义的"人"以外的平民百姓。

⑤ 时:这里指农时。

【参考】孔子说:“管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负责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老实无欺,节约用度而又爱护官吏臣僚,使百姓按照农时垦植与收成。
”。

《学而》篇原文第6章丨感谢关注

① 弟子:一样平常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
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② 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住所,学习则在外舍。
《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
入是入父③ 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④ 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
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⑤ 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⑥ 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⑦ 行有余力:指有空隙韶光。

⑩ 文:古代文籍。
紧张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参考】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而老实,泛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尚有余力,就再去学习文章文籍。

《学而》篇原文第7章

① 子夏:孔子学生。
姓卜,名商,字子夏。

② 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
贤贤即尊重贤者。

③ 易:有两种阐明;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④ 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
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参考】子夏说:“爱崇贤者而改变喜好女色之心;侍奉父母,能够不遗余力;伺候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与朋友交往,说话老实取信。
这样的人只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学而》篇原文第8章

① 重:持重、自持。

② 学则不固:有两种阐明: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持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 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③ 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④ 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⑤ 不如己:一样平常阐明为不如自己。
另一种阐明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阐明为“类似”。
后一种阐明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⑥ 过:差错、过失落。

⑦ 惮:害怕、畏惧。

【参考】孔子说:“君子,不持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
要以忠信为主。
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差错,就不症结怕改正。

《学而》篇原文第9章

① 慎终:人去世为终。
这里指父母的去世。

② 追远:回顾去世亡久远者。
这里指敬拜先人。

【参考】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回顾久远的先人,自然就能使百姓的德行趋归敦厚。

《学而》篇原文第10章

① 子禽:孔子的学生,姓陈名亢,字子禽。

② 子贡:孔子的学生。
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③ 役夫:古代对男子的敬称。
这里指孔子。

④ 邦:指当时盘据的诸侯国家。

⑤ 闻:听见,知悉。

⑥ 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⑦ 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和顺、善良、恭敬、节俭、谦让。
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⑧ 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参考】子禽问子贡说:“老师每到一个国家,总是获知这个国家的政事。
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因此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的德行而得知国家政事的。
老师求得政事的办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学而》篇原文第11章

① 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② 行:指行为举止等。

③ 三年:对付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器地理解,只是说要经由一个较 长的韶光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韶光。

④ 道:有时候是一样平常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
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
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参考】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不雅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去世后,要稽核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学而》篇原文第12章

① 礼:在春秋时期,“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② 人们的道德规范。

③ 和:调和、和谐、折衷。

④ 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⑤ 斯:这、此等意。
这里指礼,也指和。

【参考】有子说:“礼的施行,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名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但不论小事大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
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学而》篇原文第13章

① 近:靠近、符合的意思。

② 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
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
这个标准便是“礼”。

③ 复:实践的意思。
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④ 远:音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阔别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

⑤ 因:依赖、凭藉。
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高下文看似有欠妥之处。

⑥ 宗:主、可靠,一样平常阐明为“尊敬”似有欠妥之处。

【参考】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话才能实施;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阔别耻辱;所依赖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学而》篇原文第14章

① 就:靠近、看齐。

②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③ 正:匡正、端正。

【参考】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哀求舒适,对事情勤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学而》篇原文第15章

① 谄:意为巴结、奉承。

② 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③ 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④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
有两种阐明: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⑤ 赐:子贡的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⑥ 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参考】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余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便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评论辩论《诗》了。

《学而》篇原文第16章

① 患:忧虑、怕。

② 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参考】孔子说:“不怕别人不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理解别人。

《论语》剩余19篇,后续补全。

收藏与点赞齐添,评论共转发同等。

感谢「关注」,雅俗共赏。

点击“理解更多”阅读更多美文。